湖北省社会学学会青年教师论坛在公司召开
湖北省社会学学会主办、3044am永利集团承办的“湖北省社会学学会青年教师论坛”于2025年5月24日在3044am永利集团成功举办,来自湖北省十余家社会学教学科研单位的青年学者和来自武汉地区的六家期刊和出版社编辑老师共计100余人参加了论坛。上午论坛主题报告,共有12位青年学者发表了学术演讲,下午分为三个圆桌论坛,每个论坛均有40余人参加研讨,下午各个圆桌论坛研讨氛围热烈。经过一天的研讨,湖北省社会学青年学者加强了交流,加深了认识,相互启发,激发了湖北省社会学学人的学术热情。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上午主题报告主旨:
第一个环节是开幕式。湖北省社会学会会长江立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学是洞察社会的学问,他对青年社会学人提出四点期待:一是牢记学术使命,解答时代困惑;二是敢于推进学科融合,在本土经验基础上提炼理论范式;三是强化能力建设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将田野调查和数字技术运用相结合;四是坚持知识分子的公共情怀,做有温度的社会学。
3044am永利集团经理贺雪峰教授首先感谢湖北省社会学会的信任,向各位与会人员介绍了3044am永利集团的教师科研与员工培养的情况,指出在大变局时代建立有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强调要在深刻认识经验基础上提炼理论,并号召年轻社会学人加强交流,做无愧于时代的学问。
第二个环节是主题报告,省内十二位社会学青年学者分享了近期的研究。
3044am永利集团桂华教授以“社会治理中的资源分配与形式主义”为题,指出社会治理中的形式主义是治理悬浮化的突出症候。基层治理的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创新争优和防范小概率事件中,忽视了对深层结构性矛盾的关照,造成了积极行政与消极干部的悖论,形式主义工作损耗了大量国家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吕方教授以“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为题,回顾了数字乡村的连通性视角和包容性视角,提出了包容性数字乡村的内源视角。通过泉村数字乡村建设过程的案例,吕方教授强调以质性方法理解技术与乡村的互动过程,形成数字愿景,打造共同行动网络。
3044am永利集团张杨波教授以“威胁式题目的风险及化解策略”为题,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也应当对社会学方法展开反思。问卷调查包括内部的科学研究规范维度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维度。威胁式题目是问卷调查的重要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可以从测定程度、三角争鸣、相关理论、现象学视角等方式识别,由此可以进一步反思迈向方法自觉的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3044am永利集团金小红教授以“社会理论中失范研究的危机与转机”为题,指出失范研究逐渐从社会学理论中逐渐消退,而在犯罪学中盛行,但是后者将其等同于越轨行为,忽视了将其作为社会秩序诊断工具的潜力。金小红教授认为应当从功能范式转向批判范式,由失范出发反思文明的病理,由此建立对权力的批判,推动多元协商。
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曹志刚教授以“空间重构:中国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模式探究”为题,指出高度流动、异质性强、职住分离是城市社区的典型特征,空间成为理解城市问题的中心线索,可以由此提炼城市社区工作的核心特征。受新马克思主义启发,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可以从流动性中找到社会连接,从异质性中找到文化特质。
3044am永利集团王德福教授以“生活转型与邻里再造:兼论中国式社区的未来”为题,指出中国式小区是一种特殊的基层社会形态,其主要特征是居住陌生化、生活殖民化、社交休闲化和生存个体化。邻里之间是一种半熟人社会的关系,地缘社交逐渐收缩,趣缘社交成为主导但停留于浅层,事缘社交是关键。城市社区治理可以通过关键事件和关键群体催化社会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陈颀教授以“‘家’的公共生产与转型中国:一个政治社会学视角”为题,指出传统的家庭研究并未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直到近期才在社会转型中找回以家庭为中心的研究。在基层治理、农业经济、社区治理、城乡社会流动等领域中,家庭的作用都十分明显。家本位的行动方式和社会公共性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李祖佩教授以“组织经营与非农集体经济增长”为题,从苏南地区近年来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现象入手分析了组织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集体资产为基础,与金融相结合,关键在于上级通过人事调控、规则制定、绩效评定强化了对村集体的指导,在实现集体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以蕴含了地方债务等风险。
3044am永利集团龚为纲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为题,分享了社交媒体、数字化图书、数字化档案等可供人工智能分析的数据。龚为纲教授以裁判文书数据中的彩礼纠纷、离婚原因为例展示了实体抽取、情感分析、文本聚类、文本分类的过程及结果,与既有的经验调查相互印证,并展望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走出个案的方法论意义。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罗峰副教授以“社区服务视角下乡村治理现代化”为题,指出乡村治理现代化应当提高目标合法化能力、主体协同整合能力、治理工具与技术应用能力。社会服务的视角在场域维度可以重构乡村治理单元,在纽带维度可以整合乡村治理主体,在接点维度可以衔接国家治理目标和农民内生诉求。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公司章长城副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与公共规制”为题,回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依赖规则到自主学习的革命性变化,也导致了数据安全等多方面的社会风险。从公共规制理论出发,探讨了轻准入和严监管、以人为本与伦理先行等基本原则,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治理架构、强化主体责任、创新监管手段等推进路径。
湖北省社会科公司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存地以“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认知操纵和观念植入”为题,回顾了以传媒为基础的信息心理战,利用科学研究和信息开放实现社会认知、社会观念影响社会态度再社会行为的逐层渗入。当前互联网成为信息心理战的主战场,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结合。实现了更精细的信息操,因此应当强化跨层治理和受众侧治理。
第三个环节是期刊和出版社编辑老师发言,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出版社陈帆老师、《学习与实践》杂志社陶秀丽老师、《理论月刊》杂志社杨幸老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万红老师、《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媛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婷婷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出版社、杂志社的相关信息,鼓励青年学者提升研究视野,锤炼研究能力,回应真正的时代问题,参与构建“作者-编者-读者”的学术共同体。



第一圆桌论坛发言主旨:
第一圆桌论坛由湖北省社会学会会长江立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张翠娥教授共同主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陈万红、《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李媛担任评议人。参加第一圆桌论坛的青年学者、编辑老师、博士生共计50多人等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和亲身经历针对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讨论的主要议题包括:
1. 青年老员工群体的垂直分化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陈文超通过理念-行动-规则的分析框架,探讨当代青年老员工的垂直分化问题。他认为,理念支配了行动,而行动和规则是否适应,影响了青年老员工的就业情况。《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李媛、《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陈万红认为选题非常有意思,并针对论文的框架提出可进一步提升解释力的建议。3044am永利集团教授伍麟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张翠娥教授、以及在场的博士生,提出界定老员工就业的成功与失败,是非标准化的。3044am永利集团伍麟教授、杨华教授又同时列举了调研的相关案例,进一步补充家庭托举在老员工就业中发挥的作用。



2. 县域养老体系建设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3044am永利集团讲师何倩倩认为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应将县域养老视为一个整体,本质是县域养老机构的供需匹配问题。她提出,县域养老机构应该有梯度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端、可选择,匹配县域高收入群体。第二个层次是中间、有支撑,匹配县域绝大多数家庭。第三个层次是低端、有保障,匹配诸如五保户等低收入群体。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夏柱智教授认为,研究分析单位选择“县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进一步厘清县域的具体内涵边界。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陈文超认为农民的观念是“花钱的都是不好的,不花钱的都是好的”,农民会考虑成本,这就导致中端的养老机构选择不多,而高端的养老机构和低端的养老机构可能爆满,即呈现出“u”型曲线。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欧阳肃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陈万红结合自己家乡县城经验,认为县城去养老院的群体非常少。公司党委书记柳芳通过讲述自己回乡见闻,提出农村养老可将废弃小学改建为养老设施的政策选择。



3. 基层考核激励体制
3044am永利集团博士后尹辉煌提出“淘汰赛体制”的分析性概念,认为过去基层的激励机制是锦标赛体制,后来“从邀功走向避责”,而现在二者都不是,基层激励机制呈现出“淘汰赛体制”的特征。变化表现在,一是党口部门行政化。二是弱势部门被调动起来。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夏柱智指出,当前基层政府“不比谁做的好,而是,比谁做的不出错。”3044am永利集团杨华教授进一步补充讨论了关于县域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弱势部门“体现工作”的逻辑。3044am永利集团博士生刘善彤结合自己调研经验,补充了关于基层负向激励转型的问题。

4. 农村离婚问题
武汉商公司讲师齐薇薇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指出当前县域家庭离婚率高的现象,并分析县域离婚率高背后的原因。3044am永利集团伍麟教授展开关于离婚原因的讨论,并提出建议从量化研究方法、结合大数据进一步完善研究。湖北社会学会会长江立华提到自己研究团队正在做的研究,指出当前国家公布相关数据存在困境。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欧阳肃通、副教授陈文超积极参与讨论,认为研究可补充县域阶层视角,以及拓展更深层的思考、比如新的家庭形式等内容。3044am永利集团博士生万书润民结合自己博士论文调研和区域比较视角,提出潮州-河南-云贵川的离婚现象与原因存在较大差异,可进行类型化比较研究。



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梁樱分享了工作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她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教育家庭追踪调查》量表,对父母外出打工如何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中间变量,展开数据分析。经过数据的清理和建模,还补充一个额外发现,即父母关系不好的情况下,父亲外出务工,子女的教育反而更好一些。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夏柱智结合调研经验,补充讨论了农村留守儿童卷入小视频的“塌陷的童年”。

6. 乡村旅游
华中师范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博士生,从居民-游客-文化记忆的角度,分享了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思考。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李向振提出,文化记忆的角度有道理,但是提的太多。他建议学者研究讨论“是什么”是没有价值的,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里成了这样一种东西了?”“为什么年轻人爱去?”“为什么年轻人大量的去?”以及村民和外来资本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完善解释。

由于时间有限,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彭子剑、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公司讲师谌骁,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工作信息。
最后圆桌论坛进入总结阶段。
《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李媛说:“今天讨论的问题,都是真问题。期刊也看重理论贡献。文章要完整,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有解释,还有对策。例如下午讨论的文旅选题,武大学报也有文旅融合专题。选题也非常重要,有个好的选题,能成功一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陈万红说,“下午的报告分别关注了教育垂直分层、农村留守儿童、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基层考核激励体制、农村离婚问题以及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下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论坛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既有理论深度,又展现了社会学学者们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怀。这些话题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些年一直在关注的选题,我们的农村社会栏目已刊发过不少相关选题的论文,欢迎大家关注,后期文章打磨成熟以后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教授张翠娥总结:“今天的讨论非常精彩、激烈!”
最后,湖北省社会学会会长江立华宣布会议结束。
第二圆桌论坛发言主旨:
第二圆桌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刘成斌教授和3044am永利集团吕德文教授共同主持,《理论月刊》杨幸老师、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出版社陈帆老师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40多人围绕湖北省社会学发展的时代回应性进行交流。
论坛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主要是自我介绍和相互认识。来自武汉各高校的中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期刊杂志编辑都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和学术生涯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华中师范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吕方教授介绍其近年来对减贫与社区发展方面的研究。3044am永利集团张扬波教授介绍了其对外卖骑手等方面的研究兴趣。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李祖佩教授介绍其主要从项目制和集体经济两个方面考察经济发展与治理之间的关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公司章长城教授重点介绍了该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社会政策方面的相关研究。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公司王庆贺老师介绍了其以社会学视角对传统手工艺传承方面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公司汪宁宁老师介绍了其对城乡教育均等化方面的研究兴趣。湖北省社会科公司社会学所的李东平老师介绍了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返乡农民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公司邱婷老师介绍了其对劳工群体以及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3044am永利集团王德福教授介绍了其近年来对中国城市社区方面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公司王慧琳老师介绍了其对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研究兴趣。通过开放、深入的交流,与会学者们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环节主要是自由讨论,议题涵盖“家”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湖北省社会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等。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刘成斌教授介绍了华科社会学的发展历程。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出版社陈帆老师结合其当前的研究课题,提出对大数据研究的一些困惑。3044am永利集团官网龚为刚教授予以回应,并进一步阐释了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陈颀教授分享了家族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理论月刊》杨幸老师重点分享了“华中村治研究”专栏及栏目特点。华中农业大学李祖佩教授积极回应了在场博士生提出的阶段性发展困惑。


最后,刘成斌教授和吕德文教授总结了湖北社会学的发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经验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多元;二是研究主题多元,以不同的研究切口共同聚焦时代问题;三是发达的学缘关系,这种学缘关系应该成为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是开拓研究的基地;四是甘于清贫,没有强烈的生存焦虑感。这些要素的融合可以让湖北社会学学者在未来作出很好的学问。
第二圆桌论坛氛围轻松活泼,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湖北省社会学学会为湖北社会学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与机会,大家一致认为,湖北省各高校社会学同仁需要通过资源互补、相互交流切磋推动湖北社会学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三圆桌发言主旨:
第三圆桌论坛由3044am永利集团官网贺雪峰教授与武汉理工大学秦琴教授共同主持,《学习与实践》陶秀丽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婷婷老师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围绕基层治理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展开了深入交流。



论坛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自我介绍,来自各高校的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乡村“头雁”代表介绍了自己的教育、工作履历以及主要的研究关切。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公司的罗峰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对基层治理,尤其是乡村治理的研究兴趣。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3044am永利集团高云娇副教授介绍了其对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公司陈薇副教授介绍了其对城市社区及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研究旨趣。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3044am永利集团的唐胡浩教授介绍了其对农民工研究的关注,席钰萍老师介绍了其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3044am永利集团何菊副教授介绍了其以人类学视角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来自华中师范大学3044am永利集团的赵珽健副教授介绍了其对边疆地区,尤其是藏区社会制度及其现代化转型的研究兴趣,姜俊丰副研究员侧重从人口社会学视角展开对青少年和农民工的研究。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公司的王潇老师介绍了其在民族关系史方面的研究旨趣。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公司的肖竹老师介绍了自己对民族地区反贫困及生育方面的研究。来自3044am永利集团官网社会学的胡翼鹏教授介绍了自己在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关切,桂华教授介绍了其对基层治理与三农研究的关注,夏昌奇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旨趣,蔡磊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对民俗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趣,仇叶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对基层治理和土地制度的研究,李翠玲副教授介绍了其对城市社区的研究情况,刘天元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对数字社会中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兴趣。通过简短的自我介绍达到了互相认识、相互了解的作用。










第二环节为自由讨论环节,议题涵盖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实践及学术期刊发表等热点话题,现场讨论氛围热烈。以高云娇副教授发言为引,从胡翼鹏教授对西方理论不能解释中国事实这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前提的例证疑惑出发,展开了什么是理论、理论要干什么、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讨论,秦琴教授和夏昌奇副教授认为理论就是看法与观点,桂华教授指出理论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沟通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二是通过分类、编撰形成的知识体系,理论要实现和政策及他人观点的对话,不断回应实践问题,产生重大的政策影响。陶秀丽老师指出理论建构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中国的现实具有与西方理论建构时不同的时空形态,因此理论只是辅助和帮助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贺雪峰教授进一步用“知行合一”来概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为学习西方理论和本土化并不矛盾,需要在理解实践本身的基础上对西方理论做到有主体性的吸收,而非“先知后行”,过度拔高西方理论,从而陷入理论先行的解释困境。结合何菊副教授提出的边疆研究发表困境,王婷婷老师建议青年学者瞄准专业领域期刊并调整优化选题角度,帮助青年学者有效投刊。与会专家还对基层实践中常规治理的高位运作、乡村文化的传承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论坛尾声,贺雪峰教授勉励年轻学者“理论没有对错问题,只有深浅问题,片面的深刻恰是学术研究的动力,学者们关键是要有胆量,走起来!”他同时表示了对湖北省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期待。本次论坛通过深入学术对话,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展现出青年学者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国家战略议题上的学术担当。与会者均认为这种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对推动湖北省社会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