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旸玚:漫卷书香织岁月,珞珈深处见真章 ——23级研究生读书生活总结

作者: 来源:3044am永利集团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25-06-16 12:27
A A A

导语:

3044am永利集团自2018年起开始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体系化经典阅读训练,将经典阅读作为公司产品的一项制度:员工组成读书小组共同阅读社会科学经典著作,“读硬书,硬读书”;师生定期举办“面对面”交流活动,总结前一阶段的读书学习情况。两年后,参与读书训练的同学们都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解,还全面提升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仅增长了知识,还磨炼了意志;不仅丰富了头脑,还锻炼了身体。而今,2023级硕士研究生为期两年的经典阅读训练即将画上句号,他们用心书写了各自的“研究生读书生活总结”。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们学术探索的见证,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记录。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笔触,走进他们的经典阅读世界,感受那份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体验那段书香弥漫的岁月。


初叩经典之门:

在迷茫中寻得锚点

01懵懂起步:从混沌到秩序的蜕变

还记得初入社院的那个夏日,当“8107”的号角第一次在耳边响起,内心满是忐忑与困惑。那时的我,如同一只误闯入森林的小鹿,面对浩瀚的经典著作,眼中满是迷茫。犹记得第一次翻开《社会科学方法论》,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如同天书,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学术之路。在这个被焦虑与内卷裹挟的时代,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在世俗定义的“成功”轨道上机械转动,却鲜少有人能听见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于我而言,初入社院时的迷茫,恰似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暗房,那些写满“效率”“产出”“竞争”的标签如沉重的枷锁,让我在翻开第一本经典时,书页间渗出的不是墨香,而是密密麻麻的问号——我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切入这场学术之旅?又该如何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锚定属于自己的坐标?每天在图书馆里,看着周围同学专注的神情,我内心充满了焦虑,不知该如何迈出第一步。

然而,集体的力量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贺老师的声音穿过浮动的尘埃,像一束刺破云层的光:“经典阅读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符号,而是让你们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这句话如重锤敲击心门,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内卷”之外,竟存在一片允许“慢下来”的土壤。小组里的同学们热情地分享着自己的读书方法,贺老师在动员大会上那充满鼓励的话语,让我逐渐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我们开始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天互相监督,互相打气。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02经典启蒙:思想碰撞中的觉醒

在经典阅读的旅程中,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社会学大师的著作如同一位位智者,引领着我走进社会学的奇妙世界。当我第一次读完马克思的《资本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让我意识到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经济根源。那些曾经在我眼中看似普通的社会现象,如今都有了新的解读视角。涂尔干的《自杀论》则让我领略了实证研究的魅力。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整合程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从具体现象入手,深入挖掘社会本质的研究方法,使我深受启发。而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让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之间那看不见却又强大的联系,原来观念的力量竟能如此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初读社会学大师们的作品,在文字的褶皱里,我触摸到了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赤忱关怀——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工命运的深切共情,是韦伯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现代性困境的清醒审视,是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对个体精神危机的温情凝视。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叩问,让我真切感受到,真正的学术从来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研究者以生命温度焐热的社会关怀。马克思的文字里奔涌着如火的激情,他以解剖刀般的犀利剖析资本逻辑,却始终怀着“改变世界”的赤子之心。这种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让我明白社会学的价值不在于构建华丽的理论楼阁,而在于成为照进现实的光。韦伯的研究则如同一幅精密的文明拼图,他在文化与经济的隐秘关联中探寻文明演进的密码,那份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忧虑,教会我用历史的纵深眼光审视当下的社会变迁。涂尔干以实证为舟楫,在个体与社会的浩瀚海洋中打捞真理,他对“社会整合”的关注,实则是对现代性浪潮中人类生存状态的温柔守护。

当我合上书本,那些曾经晦涩的理论突然有了生命的温度——它们不再是考试卷上的名词解释,而是社会学家们为解答“人如何更好地生活”而交出的答卷。这种认知让我对“读书”有了全新敬畏:经典阅读不是知识的囤积,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与人类的智慧头脑共赴的思想远征。

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员工,这些著作如同一剂强心针,重塑了我对专业的认知。我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学术论文的框架,而是看到社会学背后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是对弱势群体的共情之力,是对社会病灶的解剖之力,更是对文明未来的构想之力。这份感悟如同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催生出对经典阅读的炽热渴望。每一次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都是一次精神的充电;每一次与理论的交锋,都是一次思维的淬炼。


深耕经典之田:

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01阅读进阶: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

加入集体读书生活后,我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开始在老师“注重思维过程”的提醒与同伴的讨论中,重新校准阅读的重心。在经典阅读的初始阶段,我常困于字句的迷宫,试图以“抠字眼”的方式破译每一个概念,却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困境——前页的理论尚未消化,后章的论述已如迷雾般涌来,思维在碎片化的知识里疲于奔命,终究难窥思想的全貌。这种机械的阅读方式,让我在“读懂每一句话”的执念中迷失了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往往合上书本时,只记得零散的术语,却难寻作者思想的连贯轨迹。

转折始于对“读硬书,硬读书”的坚持。当我强迫自己跳出对单个词句的纠结,以贯通的视角重审文本,那些曾被割裂的段落突然显现出隐秘的关联。我开始尝试在阅读中构建 “思想坐标”:以时间为轴,标注作者不同阶段著作的理论演进;以逻辑为网,捕捉概念之间的呼应与递进。这种转变如同拨云见日,让我在前后文的勾连中察觉作者论述的深层意图。某个看似突兀的观点,或许是前文假设的延伸论证;某个反复出现的概念,实则是贯穿全书的逻辑主线。

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是穿透迷雾的唯一路径。当我在书桌前反复梳理理论脉络,当我在笔记中无数次勾勒、推翻、重构思想框架,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终于化作思想的阶梯。我渐渐懂得,经典阅读的本质是一场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唯有以持续的专注与坚韧的努力穿越字句的丛林,才能在思想的高原上俯瞰全局,最终在“前后关联”的视野中,看见作者如何用一部部著作搭建起认知世界的宏伟大厦,而我,也在这坚持不懈的阅读中,完成了从“逐字解码”到“体系洞察” 的认知跃迁。

这种转变不仅让著作从“结论的容器”变为“思想的剧场”,更让我在重读旧笔记时,为曾经“异想天开”的浅薄而汗颜。原来真正的阅读,不是用结论填满笔记本,而是在作者的论证逻辑中开垦出属于自己的思考田地。

在阅读过渡时期的经典著作时,我感受到了社会学理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像是一把独特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认识社会的新窗口。我开始学会将不同的理论进行对比与联系,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02思维重塑: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经典阅读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再盲目地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学会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去思考。我会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局限性,是否能够应用于现实社会。记得在阅读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时,我开始尝试用这一理论去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我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身处不同的场域之中,受到惯习的影响。这种分析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社会学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在公司的读书论坛与小组研讨中,我逐渐挣脱“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学会以怀疑为刃,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淬炼批判性思维。集体学习探讨与读书论坛为批判性思维的孕育提供了丰沃土壤。在集体场域中,多元视角的碰撞打破了个体思维的局限性,读书论坛通过结构化的交流机制,将碎片化的质疑整合成系统性的批判框架。参与者在有限时间内提炼核心观点、组织论证逻辑,并对他人的反驳作出即时回应,这种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如同认知的“健身房”,不断强化思维的敏捷性与严谨性。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批判的方法与技巧,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理性怀疑”的学术伦理——既充分尊重理论的智识价值,又不将任何学说视为神圣不可置疑的教条。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以理论为工具洞察结构本质,同时以批判思维审视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最终在对理论的“认同”与“质疑”的动态平衡中,建立起兼具专业性与反思性的认知体系。


沐浴集体之光:

在温暖中携手前行

01团队力量:志同道合者的同行

在社院的经典阅读之旅中,最璀璨的星辰始终是并肩同行的伙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不同的乡音与成长轨迹,却在图书馆早八晚十的灯火里,在东湖畔的微风与书页翻动声中,共同织就了一段名为“学术共同体”的温暖记忆。那些浸透了汗水与欢笑的日常,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同学情谊,成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原乡。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阅读韦伯的《经济与社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书中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感到无从下手。小组里的同学们得知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我一起讨论、一起分析。他们耐心地为我讲解书中的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终于克服了困难,对韦伯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许多人在“内卷”的焦虑中把学习变成孤独的竞赛,我们却在社院的集体里,重新找回了人类最本真的温暖——那是一种不必掩饰困惑、不必害怕落后的松弛感,是哪怕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在彼此眼中看见光的归属感。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

这样的日常渐渐成为生命的刻度。我们会一起去东湖骑行,车轮碾过绿道,风掠过耳畔,大家笑着、喊着,看沿途的风景快速后退,感受着自由与畅快。骑累了就停下来,一起看晚霞染红天空,或是早起迎接朝霞,看阳光一点点驱散黑暗,洒在彼此脸上,那一刻的美好,让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小组同学过生日时,我们精心准备生日贺卡。每个人都认真写下最衷心的祝福,一笔一划,都是满满的心意。这些贺卡不是随手一写的纸片,而是承载着我们的友情与温暖的信物。就像现在写总结一样,文字会一直被保存下来,多年后再翻开,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真诚与感动,文字的力量就是这样强大,能穿透时光,给人温暖和支持。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植物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阳光、花草、清新的空气,大家一起漫步其中,拍下好看的照片,定格下这些美好的瞬间。这些照片里,有我们的笑容,有我们的青春,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的见证。那些一起读过的书会泛黄,一起讨论的理论会更新,但留在记忆里的温度,会永远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独行的勇猛,而是有人陪你在迷茫时聊聊书,在疲惫时看看云,在困惑时问问心——这才是读书这件事,最动人的真相。


02师生情谊:亦师亦友的关怀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们的关怀与指导是不可或缺的。贺老师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们悉心的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我们的成长。每次面对面会议,他都会认真倾听我们的困惑与烦恼,给予我们耐心的解答和鼓励。

还记得贺老师在一次面对面会议中纠正我的发言:“我们最宝贵的不是时间,而是方法。”这句话如警钟般敲碎了我对“自由时间”的误读,当我沉溺于散漫的自我满足时,他敏锐地指出,真正的成长需要以“硬读书,读硬书”的姿态,在输入与输出的辩证中锻造思维能力。他引导我们跳出“摘抄语句”的舒适区,转而以“完整的读书记录”倒逼深度思考,不是简单批注碎片感想,而是强迫自己用连贯语言梳理逻辑,让思维在主动回应文本的过程中真正“用力”,正如他所言:“自信心是在扎实实践中建构起来的。”

“要做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贺老师不仅在专业学习的方法论层面给予我们细致指引,帮助我们破解知识迷障、提升学术能力,更在为人处世的品德修养维度言传身教,引领我们在功利喧嚣中坚守善良与正直的本心。品德,不是一个词语,而是贯穿人生网格的一股力量,在当下,品德影响着一个人对周围人与事的行为和态度,在未来,品德指引着一个人对个体和社会的认知与追求。老师为我们营造了很好的团队氛围,保护我们的初心和品德,让我们记住要关怀社会、帮助他人,把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团队里,我们互相支持,没有恶性竞争,大家都以善良正直对待彼此,把踏实做学问、真正成长作为目标。贺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品德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体现在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作为员工,我深感恩泽:感恩他在方法论上的认真,让我走出“假装努力”的误区,学会用深入思考衡量成长的深度;感恩他在品德上的坚持,让我在追求分数的时代,守住了善良正直的本心。贺老师用方法作指引,用品德作支撑,为我们增添了面对未来的底气,这既是学术道路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人生旅途中稳固方向的依靠。


回望经典之路:

在沉淀中感悟真谛

在社院的经典阅读旅程,是一段从认知迷茫到思维觉醒、从个体困惑到集体生长的蜕变之路。初入其中时,理论的晦涩与成长的焦虑如迷雾般笼罩,而集体的温度、师长的指引与方法论的淬炼,共同构成了穿透迷雾的光亮。

这段旅程的核心,在于对“成长本质”的重新认知。当我们在“8107”的节奏中放下对速度的偏执,转而以“硬读书,读硬书”的姿态潜入经典肌理,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思维范式的重塑。我们学会超越字句的表层,在理论的前后勾连中捕捉思想脉络,在不同视角的碰撞中构建认知坐标系。这种转变,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升华为“主动对话”,使每一部经典都成为照见思维盲区的镜子,推动我们在“质疑—解构—重构”的循环中实现认知跃迁。

集体场域的浸润,则为成长注入了人文底色。小组研讨时的观点交锋、读书论坛上的思想共振、东湖绿道上的自由畅谈,让“学术共同体”成为超越功利竞争的精神原乡。在这里,我们不仅习得批判的技巧,更在师长“善良且正直”的教诲中,懂得学术的温度源于对社会的关怀,源于对他人的托举。这种品德的塑造,让我们在经典阅读中触摸到学者的赤忱,那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共情,对公平正义的追寻,对文明未来的思考。

回望来路,社院的经典阅读早已超越了“读什么”的范畴,转而成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修行。我们在理论的磨砺中学会深度思考,在集体的温暖中懂得责任与共情,在师长的指引下明晰学术与品德的共生关系。那些与经典对话的日夜,那些与同伴并肩的时光,共同织就了青春最珍贵的底色——那是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求索,对纯粹初心的坚守。

感谢社院,让我们在经典的土壤里扎根,在集体的光照下生长。这段旅程教会我们:读书不是孤独的苦修,而是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是与挚友同行的奔赴,是用思想与品德编织生命底色的过程。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继续以经典为灯,照亮求知的路,以善良为笔,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答卷。


书单:

1.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全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法兰西内战》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2. 涂尔干:

《自杀论》

《原始分类》

《社会分工论》

《教育思想的演进》

《道德教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3. 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古犹太教》

《学术与政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经济与社会》

《社会科学方法论》

4.  齐美尔:

《时尚的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

《货币哲学》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现代人与宗教》

《宗教社会学》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5.  过渡时期:

《社会行动的结构》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

《污名:身份受损管理札记》

《社会冲突的功能》

《社会学的想象力》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权力精英》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心灵、自我与社会》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6.  福柯:

《性经验史》

《规训与惩罚》

《疯癫与文明》

《词与物》

《知识考古学》

《临床医学的诞生》

7.  布迪厄:

《实践感》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继承人——老员工与文化》

《国家精英》

《自我分析纲要》

《再生产》

《学术人》

《区分》(上下册)

8.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亲密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9.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

《理论与实践》

10.  其他:

《货币的社会意义》

《经济生活的文化内涵》

《道德与市场》

《学做工》

《厌女》

《社会的麦当劳化》

《菊与刀》

《社会与经济》

《礼物》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江村经济》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